詹偉雄:勾勒「江蕙世代」
【聯合報╱詹偉雄】
江蕙演唱會萬人空巷,這景況多少也驚訝了江蕙歌迷自身,原來─「我們」有這麼多人!
當流行音樂「流行」起來,它就不再只是「音樂」而已,因為萬千樂迷於其中注入了「認同」(identity),他們把歌曲、表演者、其他樂迷和自己「同一」(identified)了起來;藝人的生命傳記在此與特定歌曲結合,在歌迷心中「再現」為其己身命運的縮影(例如〈酒後的心聲〉=江蕙=苦酌孤獨的我)。音樂的這種內在認同力量,來自「音樂聆聽」是一種高度個人化的過程,我們把音符吸收到自己生命中,把旋律記憶到自己的身體裡,歌手的吟唱表達出我們難以言詮的處境和情感,甚而據此「建構」了我們自身的傳記。
參與江蕙現場演唱會,因而就不只是一場尋常的活動,而是共同咀嚼「我們的傳記」的一場神聖儀式。1984年的〈惜別的海岸〉使江蕙成為家喻戶曉的美聲歌手,這首歌描繪一個因環境阻隔而無法繼續戀曲的愛情故事,因緣際會地與江蕙飄零走唱的身世結合,也讓「與環境拚搏的女性」此一意象成為日後江蕙歌集的隱喻母體。1992〈酒後的心聲〉奠定天后地位,2001年《再相會》專輯中的〈家後〉,以對「台灣女人」幽微身世的歌頌,更幾乎成為台灣卡拉OK中的另類聖歌。
[2010.10.15~聯合報]
詳細新聞請點下列新聞連結↓↓↓↓↓
http://udn.com/NEWS/OPINION/OPI4/5911775.shtml